有意思的是,不是极狐也不是小康,华为最青睐的企业竟然可能是长安阿维塔。 5月30日,有消息人士对媒体透露,在阿维塔建立初期,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三方确实希望以入股的形式来达成深度合作。其中,宁德时代与长安汽车先达成协议,华为初期由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带队和长安协商,原则上已经同意参股阿维塔。但没想到的是,在最后关口,被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亲自叫停。任正非还向长安一方解释称:不参股整车企业是底线,不希望让外界错误理解华为造车概念,但会继续加大力度与长安合作。 ![]() 这一则往事一经曝光,引发外界热议。这个故事背后传递了太多的信息:其一、华为确实有意于参与造车,并且获得了大部分高管认可,但任正非还是坚定的反对派。第二、华为目前仍然不可能以入股或者收购的方式参与造车,这意味着华为收购小康或者入股几乎也基本成为泡影。第三、华为造车的底线明确。这个红线由任正非亲自划定。 华为与车企合作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Huawei Inside 模式:整合华为与车企的资源,双方共同定义、联合开发,并使用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第二、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模式:为车企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化零部件;第三、华为智选模式: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以及渠道销售,华为在产品造型、内外饰设计及品牌营销方面与车企形成合作。 其中,华为与小康是智选模式,而在华为Huawei Inside模式上的合作伙伴只有三家,分别是北汽、长安和广汽。对此,华为曾表示,因为每个合作品牌都要有定制化的适配,投入很大,再多就做不过来。但如果华为已经考虑过入股阿维塔,则意味着其在三家车企的合作上,虽然都为Inside模式,但可能深度并不一样。 ![]() 长安汽车5月25日披露的一则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华为深入参与产品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应用系统的开发,实现阿维塔品牌共创,与长安、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了 CHN 平台,不仅仅是简单的供应关系。据长安方面消息,华为智能驾驶研发团队目前有千余人长期驻扎重庆,与阿维塔的工程师们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阿维塔11的联合开发。 而阿维塔是首个全系搭载华为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高端SEV品牌,首款车型阿维塔11已于2021年11月15日亮相,并将按计划于今年正式上市。据长安方面消息,首款车型阿维塔11车身上就将出现HI车标。 ![]() 而在与小康的合作上,华为智选模式是否会扩充尚不清楚。目前,问界M5的销量已经提升到月销3000辆以上,而华为深度参与的另一款车问界M7也即将亮相。在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余承东为问界M7造势。他称:“问界M7是大型豪华SUV,目标是超越百万豪车的舒适智能体验。”“M7超过埃尔法、所有的豪华车、高端车、MPV,大空间的舒适感。”据悉,问界M7将于6月底正式公布。 有意思的是,对于余承东上述的车型介绍,随后上台的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打趣地说道:“听老余讲M7,超越百万豪车,我心里也想扔个鞋子上台,等老余讲第三款车的时候看他用什么形容词。” 关于汽车的智能化发展,余承东认为,今天智能电动网联车的来临就像智能手机时代一样,是大势所趋。“今天大家买车还买一个燃油车的话,就跟当时智能手机刚来临的时候,大家还觉得不够好,还在买功能手机一样。”这一观点引发热议,迅速登上热搜。此外,余承东还预判,汽车领域会像十多年前的手机行业一样,真正能活下来的是少数巨头。 ![]() 得益于华为在网联化和智能化上的优势,华为的汽车业务前景可观。在汽车解决方案商业模式探索上,华为从简单供应零部件模式走向了HI模式(即华为提供全栈模式,但整个车的设计、OTA升级和车体验设计是由车厂完成),再次进阶演化出了自选模式(在提供全栈模式的同时,由华为终端消费者业务团队帮助客户做外观、内饰、工业、用户体验的设计和优化等)。 但其中也蕴藏着“危机”。华为提出的全栈式解决方案会涉及到三电、智能驾驶和数字座舱等智能汽车的技术核心,这意味着车企一旦与华为在这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存在失去话语权的风险。 这也正是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担忧的所在。对于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合作时,陈虹曾表示:“这就好比有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也是目前外界对北汽极狐和小康赛力斯担忧的一个点。 ![]() 正是外界的这种担忧,让华为多次强调“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在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余承东提议:“在实现汽车智能化过程中,希望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发展,一家企业不能什么都做。像电池、天窗、玻璃、门窗、座椅、底盘这些东西我们没有做,我们做的是电子化部分,没有想过一家吃独食。”余承东认为,华为没有吃独食的理念,否则也不会被美国制裁。 “我们以前太相信全球化分工,没有进军半导体制造领域,结果今天在现实面前被打脸了。”在余承东看来,核心领域、核心地方不能被卡脖子,在没有很好的外部解决方案时,华为也会选择自身有优势的技术。 |